学习 · 语言学习其三

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讲起:我作为语言教学者的体验。

先引一段Philip Bromberg将精神病学临床过程和绘画类比:“任何分析师的每一次分析都应该是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它随着工作的进行而发生,形成了分析师对将要创作什么的想象以及怎样创作的想象;也就是说,那些当初学到的分析原则在与特定病人进行工作时是要不断协商的。”——对我来说,教学的内核也是与此同质的创作。

早些时候一些学生和朋友们建议我出一些录播课。我体会到他们对我真诚的关心;就是说,生源足够时这确实是一种相对轻松而可持续发展的收入模式。但我深知非科班出身的背景施加的限制使我可能还要很多年的自我完善才有资格踏入那个领域。(但是可能做一些自媒体视频看看?)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对教学本身的理念与录播课的模式有结构性的冲突。在我的世界里,教学是一种由教学者和学生共同即兴创作的艺术。学生探索自己的学习习惯并高频率而尽可能准确地给予教学者关于自身需求的信号;教学者根据这些信号以及多角度的观察分析,从ta的工具库中寻找合适的结构和模型来应用到课程中,并反复在此过程中修改和完善这些工具本身兼提高自己的特化交流能力。一些工具的典例:

•去维基百科上爬完整个元音表。
•和朋友展开对话并录音,做课上练习和课下对话的对比分析。
•用英文写日记。往里添加任何想表达的东西。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语言这一实体的认知以及语言学习方法的论述类文本。

这些都是我现实中曾经布置过的作业和练习;我收到的对这些个人化的练习的评价大多压倒性地正面。——就是说,至少在我的实践中,这种螺旋式的高频率个人化的互动而非照本宣科的串讲,能给学生带来更多层次和角度的收益。但这种模式对学生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他们必须尽可能地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习惯什么模式和抱有什么困惑,并抛开一切传统人际交往上的观念(丢面子;麻烦人;…)来向我发送清晰的信号。一个建议是,学生们课下尽可能花费最多的时间去研究清楚以上的几个问题,在脑海中明确清晰的结构和清晰的问题以最高效地上课(此处表扬我姐!模范学生!)。我并不在乎少上几节课少收一点钱;小肚子里永远有墨水往外倒,只要你想学。我只是真心觉得:MAKE YOUR TIME FUCKING WORTH IT。

另外重点谈谈提问。可能是(一)中提到的典型模版所致,我观察到学习者中蔓延的一种古怪的现象:或是安静如鸡从不发问,或是咄咄逼人强取豪夺(aka伸手党)。我个人大体鼓励提问和索取,但也有几个小建议:

一、严格遵守契约。一块钱就是一块钱。

二、先尽自己所能去搜索资料。“怎么学英语”这种写几百本书都写不完的东西,百度谷歌不比我懂?

三、提问倾向方法而不是内容。授人以渔,字面意思。

四、不要问同一个/同质的问题。无意义重复课上浪费你的钱,课下浪费我的时间。真好奇就把答案记下来。

五、不要问“是你这里上课更好还是xx那里上课更好”。抹黑同行我良心有愧,把你扔给别人少赚千来块钱我又膈应。问问我我上啥问问他们他们上啥,自己忖度忖度。心里得有杆秤。

最后漫谈一点东西:在教学中我始终贯彻的一个原则是,尽量让学生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课程设计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尽力获取他们对我的批评和反馈。原因之一是我试图达成信息正义(informational justice)和程序正义(procedural justice),即,尽力真诚透明地展示教学过程的公平性以减少可能的争端和摩擦。更重要的考量在于,认知的改变常会同时带来行为上的显著改变(参考认知行为疗法),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原则同样是自指的:对教学范式和规则本身的讨论同样欢迎。

打赏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Copyrights © 2015-2022 John Doe
  • 访问人数: | 浏览次数:

谢谢你!嘻嘻~

微信